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综合新闻 /正文

基础教学部教师杨海晖访问学者学习总结

发布时间:2016-09-30    来源:基础教学部    阅读次数:942

编者按:2015931日至20166月,学院基础教学部教师杨海晖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访问学习,以下为她本人的学习总结。


 

访问学者学习总结


 

2015年9月到20166月,本人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了一学年的学习。在这一年中北大“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氛围深深影响了我,通过学习,我丰富了知识结构、提升了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水平、锻炼了科研能力,使个人能力长足进步。

一、丰富知识结构

我的本科专业是法学,研究生学习的是思想政治,在学院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知识面相对较窄。在北大我旁听不同专业的课程,同时也注重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各类讲座。我旁听的课程有林毅夫教授的《中国经济专题》、张维迎教授的《博弈与社会》、曹文轩教授的《小说的艺术》、张鸣教授的《唐宋诗词名篇精读》等,不论是大师的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还是建构于中国实际的严密理性分析,都让人收获颇多。

我聆听的讲座涉及儒学经典、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外交政治等诸多方面,很多讲座都可以转化为我的课堂内容,引导我深入学习和研究。讲座与课程,是点与面的相互交融,让我在焦点、热点的关注与体系的学习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提升专业知识

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这一年中学习了《中国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恩经典著作研读》、《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孙代尧教授、郭建宁教授、孙熙国教授等诸位老师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敬佩。在他们的带领下,我阅读了部分马恩经典著作,也学习了老师推荐的专业书籍。

在学习中,我意识到《马恩经典著作研读》课是教会我们如何进行文章阅读、重点把握和资料概述的学术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的一节课就是一篇完整的学术文章的思路分析,清晰的思路、深入的探讨让我懂得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每位老师的课程都会对我有所启发,为我以后的专业知识提升指明了方向。

三、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课堂教学,在北大我旁听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这些课程我不但注重课程内容,也关注他们的课程体系、授课方法、考核体系等。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虽差别巨大,也总有可借鉴之处。北大的思政课以专题授课为主,教师只负责自己的专题内容,轮替授课;学生的课堂成绩占较大比例,有课堂发言、课堂演讲、PPT小专题、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思政课教师要吸引学生认真听讲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基础知识、深入的焦点研究,今后我要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上狠下功夫,提高教学水平。

四、锻炼科研能力

此次访学期间,我的一个任务是基本完成课题《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黄陈镇独居老人社会保障状况研究》。导师孙代尧教授在与我的第一次面谈中就问到我带来了什么课题,并告诉我这个课题的注意事项。在访学期间,我完成了“甘肃省陇南市毕河村独居老人社会保障状况研究”、“农村独居老人遗赠扶养协议适用性探讨”两篇文章,课题《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黄陈镇独居老人社会保障状况研究》基本完成。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访问学者,我还完成了文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研究述评”,提交给马院“访问学者文集”。这些文章孙代尧教授提出了体系变动、理论提升、逻辑严密、建议完善等修改意见,使我对文章写作和课题体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孙教授的指导还让我明确了以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要专而深,不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过;资料查找要精而准,多看名家名言,不能无目标的查找;写作要有自己的思路,不能泛泛而谈。总之,学术研究要静下心来,精耕细作。

一年的访学时光匆匆而过,学习不会是单纯的学习,而是内心的成长。北大校园如画的风光、图书馆静谧的学习氛围、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学生学无止境的求学精神都让人留恋和成长。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学习,保持永久的学习精神,以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