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识
课程代码:701014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 时:108(课堂实践教学100学时,理论8学时)
学 分:7
适用专业: 路桥、测绘、汽车、机电、信息、管理
编 制: 张丽 石磊 徐生辉
审 定: 石磊
二、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目标,依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的精神,以《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基础,根据《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学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并在总结近几年来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各专业必修课;是学院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院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本课程教学项目丰富,涵盖了大学生体质健康内容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充分发掘大学体育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利用体育精神本身具有的明显价值倾向,家国情怀和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遵守规则、身心俱到。
高职体育课程同时具有职业实用性特点,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身体锻炼,在体育基本素养和身体运动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针对今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利用科学合理的体育手段,促进职业实用性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大学体育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大学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设计思路
大学体育课程依据学院各专业学生体能、专业需要等不同需求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以身体练习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载体,根据学生体育兴趣、气候、场馆设施以及专业(群)等特点选择课程内容,强化身体素质练习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内容在课内的体现,提高课程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素质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规格,反映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职业病康复体育处方和职业综合素养。
四、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大学体育课程旨在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同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职业准备水平。
(二)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
能正确理解岗位体能要求,学会利用体育锻炼的方法来预防和纠正职业性疾病,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②掌握和提高应对本专业岗位群所需体能的体育锻炼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③了解增进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的锻炼方法和途径,了解体育文化与职业素质提升的关系,通过关注、欣赏相应的体育赛事进行家国情怀、爱国主义、集体荣誉感等教育,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能通过体育团队活动,学习并遵守团队规则,培养学生的行为礼仪和规则意识,为将来在职业环境中遵守行业规范和公司制度打下基础。
2、知识目标
①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运动特点、锻炼价值,熟悉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健身观;
②了解常见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与裁判、竞赛组织方法;
③理解运动技术、战术;实际运用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的手段;
④了解与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保健知识。
3、能力目标
①熟练掌握1-2项基本运动技能,能在运动实践中运用,并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与能力;
②熟悉1-2项运动项目的规则与裁判方法并能组织简单的基层比赛;
③掌握发展专项素质的手段与方法;能利用体育锻炼调节与改善自身心理状态,形成科学的健身观;
④能进行正确的体重管理、正确处理运动损伤、能根据掌握的基本知识,制订简便的运动处方。
五、课程内容设计
序号 | 课程内容 | 教学要求 | 参考学时 | |
理论 | 实践 | |||
1 | 模块1篮球/项目1:运球、投篮,加强个人控球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2 | 模块1篮球/项目2:运球移动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3 | 模块1篮球/项目3:八字绕环、快攻配合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4 | 模块1篮球/项目4:中锋抢篮板球,前锋快下上篮、两中锋抢篮板球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5 | 模块1篮球/项目5:中锋抢篮板,后卫接应,前锋快下快攻上篮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6 | 模块1篮球/项目6:有球掩护、无球掩护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7 | 模块1篮球/项目7:一对一防守、二对二防守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8 | 模块1篮球/项目8:二防三、三防二,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9 | 模块1篮球/项目9:半场人盯人防守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10 | 模块1篮球/项目10:“2-3”联防与“3-2”联防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11 | 模块2足球/项目1:脚背正面、外侧运球技术;脚内侧运球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12 | 模块2足球/项目2:各种脚部运球技术;脚内侧踢球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13 | 模块2足球/项目3:脚内侧踢球技术;脚背内侧踢球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14 | 模块2足球/项目4:脚内侧传接球技术;腿部停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15 | 模块2足球/项目5:身体各部位停球技术;头顶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16 | 模块2足球/项目6:头顶球技术;掷界外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17 | 模块2足球/项目7:掷界外球技术;守门员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18 | 模块2足球/项目8:守门员技术;运球过人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19 | 模块2足球/项目9:运球过人技术;足球各种技术综合练习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20 | 模块2足球/项目10:足球各种技术综合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21 | 模块3排球/项目1:正面双手垫球,移动步法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22 | 模块3排球/项目2:正面双手传球技术,下手发球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23 | 模块3排球/项目3:侧面双手垫球,正面上手发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24 | 模块3排球/项目4:6号位接发球技术、4号位扣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25 | 模块3排球/项目5:3号位二传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26 | 模块3排球/项目6:后排接发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27 | 模块3排球/项目7:单人拦网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28 | 模块3排球/项目8:5人接发球站位阵型及运用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29 | 模块3排球/项目9:“中一二”进攻战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30 | 模块3排球/项目10:“边一二”战术及综合运用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31 | 模块4乒乓球/项目1:握拍法、站位基本姿势 平挡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32 | 模块4乒乓球/项目2:正手发平击球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33 | 模块4乒乓球/项目3:反手快推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34 | 模块4乒乓球/项目4:正手近台攻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35 | 模块4乒乓球/项目5:并步和左推右攻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36 | 模块4乒乓球/项目6:发下旋球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37 | 模块4乒乓球/项目7:搓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38 | 模块4乒乓球/项目8:发、接侧下旋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39 | 模块4乒乓球/项目9:提高推、攻、发、接、搓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40 | 模块4乒乓球/项目10:发接发战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41 | 模块5羽毛球/项目1:正反手拍握方法、发球的基本要求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42 | 模块5羽毛球/项目2:正手击高远球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43 | 模块5羽毛球/项目3:正手发高远球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44 | 模块5羽毛球/项目4:头顶击高远球、后退步法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45 | 模块5羽毛球/项目5:正手发网前球、正手发平高球、平快球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46 | 模块5羽毛球/项目6:正手吊球、反手吊球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47 | 模块5羽毛球/项目7:反手发网前球、高远球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48 | 模块5羽毛球/项目8:挑球技术、放小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49 | 模块5羽毛球/项目9:杀球技术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50 | 模块5羽毛球/项目10:综合步法及战术运用 | 学生基本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及相关知识 | 2 | |
51 | 模块6:《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内容、标准、练习方法 | 2 | |
52 | 模块7: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 了解基本体育健康知识,及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 2 | |
53 | 模块8:各项目比赛基本规则和裁判法 | 了解各项目的基本规则和裁判方法 | 2 | |
54 | 模块9:各项目比赛编排、体育文化与欣赏 | 了解各项目比赛的编排方法,学会体育文化与欣赏 | 2 | |
合计 | 108 |
六、考核方式
过程考核(30%)+素质考核(30%)+技能考核(40%)
过程成绩、素质成绩和技能成绩均以百分制计;总评成绩按学院要求以百分制(考试课)或五级制(考查课)填报。
1、过程考核
强化学习过程、学习行为考核,分(1)考勤成绩、(2)课堂常规遵守情况、(3)技能学习参与度、(4)课堂互动、(5)其他形式等,登记在教学日志学生学习过程考核成绩栏内,每一学期至少记录2次不同形式学习过程成绩,其平均分填写在教学日志学生学习过程考核成绩栏总评里,这项总评成绩即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考勤成绩建议:迟到、早退、请假扣分由任课教师掌握,建议无故旷课1次扣10分,累计缺课达1/3以上或考勤成绩60分以下者,取消考试资格。
2、素质考核
以体质测试内容为主,旨在加强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提高自身体能的同时为选项技能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由任课教师综合体质测试结果得到每个学生的期中成绩。
3、技能考核
根据学生具体所选的技术项目内容进行考核。
七、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1、教材选用依据
教材选用依据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2019〕3号),学院教材管理办法和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编选用符合《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要求。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同时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形式多样化,力争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为师生所喜爱。
2、选用的教材
《体育健身——高职体育实践教程》主编:尹大川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教学建议
1、教学实施建议
大学体育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以身体练习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帮助学生掌握1-2项基本运动技能,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与能力。为达到教学目标,建议控制上课学生人数,实行小班额教学,同时加强数字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教学方法建议
①讲解法;
②任务驱动法;
③示范法;
④项目教学法;
⑤分解教学法;
⑥完整教学法;
⑦多媒体教学;
⑧模仿教学法。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文本资源
①教材、参考教材;
②教案,教学计划;
③收集的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思政内容材料。
2、信息化资源
①院级精品在线课程;
②学习通上已建的课。
3、教师资源
学院共有9名体育教师,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助教1名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八、教学评价
(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原则
①体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练”结合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②考核过程中要坚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根据学生具体的身体素质情况以学习过程表现和能力强弱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①对教师教学评价通过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
②量化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
九、其它说明
1、分组选项教学,第1、2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体能、兴趣等选择1个项目进行学习;
2、气候等原因无法进行线下教学时,转为线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