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资源 /正文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24-11-17    阅读次数:116

一、课程标识

课程代码:701120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编    制:冯晓玲

审    定:人文教研室

二、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甘肃省教育厅 中共甘肃省高校工委关于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通知》(甘高委〔2017〕3号)及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语文》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均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校级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在给学生带来心灵滋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引导人格,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三)课程地位与作用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重要课程,更是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

1、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地位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被视为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底蕴的核心基础课程,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桥梁,是跨学科交流平台。

2、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作用

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包括阅读、写作、听说等,这些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至关重要。

增强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通过对经典和现代文学的研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培养批判性与逻辑思维

通过文本分析、讨论和论证写作,锻炼学生的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这对于他们解决复杂问题非常重要。

④加强文化传承与理解

介绍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成就,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同时鼓励他们欣赏和理解世界上的其他文化。

⑤促进职业发展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大学语文特别强调应用文的写作技能,如简历、报告、提案和商务通信等,直接对接未来职场的需求。

⑥支持终身学习

大学语文课程鼓励学生发展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毕业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①与前导课程的衔接

知识基础回顾与巩固:明确前导课程(如高中语文)所涵盖的知识点,评估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初期教学内容,对关键的基础概念进行回顾和巩固,如文学体裁、修辞手法、基本的语言表达等。

技能发展延伸:在学生已有的阅读、写作、听说技能的基础上,设计提升训练,使其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需求。引入更复杂的文本分析、批判性写作和研究性学习项目,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专业知识对接:了解后续课程的内容要求,如专业写作、行业报告制作等,预先在语文课程中铺垫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式,使学生提前熟悉后续课程所需的语文应用能力。

技能应用拓展:鼓励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其他学科学习中,如撰写实验报告、制作演讲稿等。教授学生如何在特定专业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信息搜集、资料整理和观点表达。

三、设计思路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1、工作项目的结构模式

设计课程时,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核心,例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旅游策划方案编写”的工作项目。每个工作项目都分为几个阶段,如项目策划、信息搜集、方案撰写、评审反馈等。

2、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任务完成的需要:分析完成工作项目所需的语文技能和知识点,确保课程内容覆盖这些要素。

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学生的前置知识和认知水平,采用由浅入深的内容安排。

相应职业资格标准:参照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比如旅游策划师的资格标准,确定必要的专业技能点。

(二)活动设计目的

1、学习情境的设计

针对行业特点,如旅游业的文案编写、导游词讲解等,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实施“课堂+企业”模式,将学生带入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现场学习和实践。

2、教学模式的创新

实施“课堂与车间合一”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会计专业中,将课堂搬到模拟办公室,进行文档处理和商务沟通的实操训练。以真实项目为导向,整合并序化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按照工作过程逐步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

(三)课时安排说明

1、灵活的课时分配

根据工作项目的复杂程度和关键性,合理分配各阶段的课时,确保重点阶段有足够的学习时间。留出足够的时间用于实际操作和企业的实地学习,以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2、分阶段的教学安排

将学期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专注于完成一个或几个相关的工作项目。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评估,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四)学习程度用语说明

1、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用清晰具体的学习程度用语,如“能够独立编写旅游策划方案”或“能够进行有效的团队沟通”。为每个学习目标设定可衡量的标准,帮助学生了解所需达到的具体水平。

2、评价与反馈

设计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包括自我评估、同伴评估和教师评估,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识别改进点,并指导他们如何提升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

总之,通过上述课程设计思路的实施,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将更加贴近专业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及人文素质养成,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

①职业道德的内化与提升

《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人物的优秀品质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

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渗透教学职业道德的渗透教学。

②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思考人生价值,从而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写作等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这对于未来职场中的沟通与交流至关重要。

③职业规范的认同与实践

学生通过学习各类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了解各类应用文体的基本撰写方法,这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也使学生熟悉了职业规范性文档的撰写要求。通过学习大学语文中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学生能够内化职业行为规范,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企业员工打下基础。

④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课程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精神。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能够让人思维方式得到某种启迪和突破。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⑤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为终身教育奠基。通过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夯实从业基础,并为顺利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

⑥社会责任感与合作意识的培育

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育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这对于未来职场中的团队协作具有重要意义。

⑦职业理想的确立与追求

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从而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使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

⑧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研读古典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佳作,传承优秀文化。探讨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弘扬民族精神。

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冲突和角色行为,引导学生分辨是非、识别正邪,强化道德教育。借助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象,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培养

通过阅读和讨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时利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沟通场景,强化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知识目标

①语言知识的掌握

在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特别是职场沟通中常用的语言表达技巧。例如,通过学习不同的修辞手法,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有效提升沟通效果。同时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并理解它,可以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②文学常识的了解

通过学习与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了解四种主要文体的特点及发展简况掌握文体特点发展,并能识别和运用这些文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写作和鉴赏。

③文化传统的继承

通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了解并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介绍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知识,从而拓展其国际视野。

④应用写作的提升

在经典篇章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应用文写作技巧和口头表达与演讲的能力。

⑤职业导向的应用

通过教学中的多种活动,选择职业相关的文学作品,在角色扮演、讨论会话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和职业法规等多方面的职业素养。

⑥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习,使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能力目标

①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学生能运用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修辞及词汇知识,根据标准的语言规范,进行清晰、准确的口头和书面表达。通过参加课堂讨论或演讲,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境和听众需求,调整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展示其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语言适应能力。

②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

学生能运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的文学文本分析和鉴赏。在文学作品学习中,学生能够基于个人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批评,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③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

学生能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根据历史和文化背景,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学生能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④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学生能运用创新思维,根据任务需求,设计和实施创新性的项目或解决方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⑤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根据职业发展的需求,撰写专业领域的文档和报告。学生能够根据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要求,自主学习和掌握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例如,通过参与在线课程和研讨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课程内容设计

大学语文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面进行架构,形成三个主题模块和单元训练模块的课程结构。三个模块分别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的家国情怀教育模块,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主题的社会关爱教育模块,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主题的人格修养教育模块。单元训练模块主要从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设置,包含倾听、交谈、演讲和求职面试四方面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系部的专业特色,选择具有共识性的篇章做基础,具有行业特点的篇章做支撑。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需求,又使学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有较清晰的认知。具体课程结构如下表所示:

模块

授课内容

教学要求

参考学时

家国情怀教育模块

《孟子》四则

掌握中国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发展简史。了解并基本掌握古代诗歌诗律的要求及写作方法,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培养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以上篇目,了解在面对民族存亡、家国兴亡的关键时刻,每位有志之士对家国的态度。

2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

《卜算子·咏梅》

2

《秦腔》

2

社会关爱教育模块

《仁爱孔孟》《兼爱》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培养继承及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通过对古老文化的学习,更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处世能力与文化素养。“仁爱共济,立己达人”,更是为人处世之道,是当今社会关爱教的核心,更是对中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道德出发点和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才能培养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2

《珍爱生命》

2

《与妻书》

2

《妈妈,稻子熟了》

2

人格修养教育模块

《上善若水》《大学》

通过对典范篇章的学习,提升个人修养。理解古今仁人志士正心笃志就可以做到自我道德完善、坚忍不拔,崇德弘毅是每个人必要的修养。唯有理想远大、品德高尚、人格独立,才能坚持不懈,为无愧于此生而奋斗。

2

《红楼梦》

2

《平凡的世界》

2

职场能力训练模块

倾听

掌握倾听、交谈、演讲技巧,培养良好的倾听能力、交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最终取得求职面试的成功。

2

交谈

2

演讲   求职面试

2

考核模块

期中、期末测试

考核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

4

合计

32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实行三个结合和三个为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考核为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试卷考试以语文素养考核相结合,以技能考核为主。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作业等,占总成绩的50%;终结性考核为理论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考核形式

评价环节

结业评价要求

平时成绩

(50分)

出勤

15

课堂互动与课后作业

35

结课考试(50分)

试题

50

七、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1、主教材

《大学语文》冯晓玲 毛主生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大学语文》徐中玉 齐森华  北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教学参考资料

《大学语文(高职版)》 徐中玉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古文鉴赏辞典》陈振鹏 章培恒主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7

《元曲鉴赏辞典》蒋星煜主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

《唐诗鉴赏辞典》俞平伯主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8

《中国文学史》(四册) 袁行霈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7

(二)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中根据系部各专业特点及未来职业要求,调整和设计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依托学校学习网络平台开发的《大学语文》线上精品课程;

2、依托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开发的线上精品课程资源和《大学语文》教材。

八、教学评价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估体系,涵盖了从基础语文技能到复杂职业能力的各个方面。这种评估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更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旨在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2、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鉴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实际评价。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出勤、作业、课堂参与)期中期末考试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