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法纪课堂 /正文

为官治理,不要搞权谋诡计

发布时间:2024-07-05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阅读次数:1

2.png


【每日箴言】

戒小术。至诚之道,可格幽明,此仁术正术也。若诡道则但可用于兵旅,至于家人、父子、朋友、仆从、吏卒、民人,一毫术谲不可用也。此用之彼,露之前,用之后,必难复之。使人疑我备我,坏事实多。

——李塨•《富平赠言》见《牧令书》

【深意浅说】

为官进行治理,应该根据治理的原则和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不应该使用权术诡计。李塨的说法,实际上针对的是历史公共治理中一个非常严重而普通的现象,就是崇尚权术策略。

古人说,“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需要使用各种计谋,虚虚实实,让敌人摸不清头绪。军事上的各种权谋策略诡计,后来就被应用到治理的各方面。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各类权谋诡计的集大成者。《三国演义》不但被后来的人们当作军事教科书,甚至也成为混迹官场的秘籍。

所以,在古代官场上,人们明面上崇尚儒家礼法,讲求诚实不欺,但骨子里却崇尚阴谋诡计和权术。晚清在广东当过十几年知县的杜凤治,初入仕途时对官场三昧领会尚浅,比杜年轻得多的上司、肇庆知府郭式昌提醒他:“(君)太认真太直性,官场不可与人有真性情,广东更甚,治民不可一味正道,如开古方,须要权术,如一味直道而行,究受亏不少。”杜凤治认为郭的话“真药石语言也!”

比杜凤治更早,道光时期四川巴县知县,被人称为“刘青天”的刘衡,为了减少诉讼,在接状子的时候,就用阴谋诡计让原告就范。他先让原告写一封“误听人言,以致诬告,情愿息讼归家”的声明,又让他写一封“妄告”的声明。原告见保证书中没有“诬告”字样,以为没有妨碍,就按照官府要求在声明上按下掌模。这一切完成之后,他突然变脸,说你赶快直接承认诬告,如果不承认,我有这两份声明,足以按照“诬告”治你的罪行。被吓坏的原告只好在“诬告”声明上画押按掌模。接下来,他把原告带出大堂,当众声明他诬告的罪行,并翻出惩治诬告的律例让他阅读。如果是初犯,就照例严惩,如果是再犯以上,就比照扰害例,戴上枷锁在公开场所示众。通过这样的操作,打官司递状子的大为减少。他把这一套做法得意地记录在《蜀僚问答》中向后来人传经送宝。

更早一些在山东郯城县担任过知县的黄六鸿,其著名的《福惠全书》,也是指导刚刚入仕的官场新手的官箴书。其中不少地方,洋洋得意地叙述自己使用权术的心得。

讲求权术谋略,可以说是黄六鸿知县生涯的惯常。他曾假装得到城隍爷的托梦,骗一个被告供述自己杀死老婆嫁祸于人的作案过程。他在《福惠全书》中说:“上司访犯,要看上司意旨如何。未审之先,要请教口气,以便迟速宽严;既审之后,要请教口气,以便轻重定拟。”就是说,审理一个上司关注的案子,首先要探听上司的意图,根据上司的意图,决定案子审理的迟速宽严和定罪的轻重。

《蜀僚问答》和《福惠全书》这些影响深远的官箴书传授的这些诡谲权术方法,实属做官厚黑学,体现古代官场的实际风尚,是官箴中的糟粕。

对于这类糟粕,正直开明的官员实际上也不认同。李塨在《富平赠言》中就特别强调“至诚之道,可格幽明,此仁术正术也。若诡道则但可用于兵旅,至于家人、父子、朋友、仆从、吏卒、民人,一毫术谲不可用也。”李塨的看法可谓难能可贵。

(梁发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