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 |参观乡村富民产业,体悟乡村发展根基&交通测绘系“智汇陇原,筑梦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之富民产业培育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前提。7月7日,交通测绘系“智汇陇原,筑梦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康乐县胭脂镇大庄村、八丹乡麻湾村进行乡村产业发展调研。通过与村干部和村民进行的沟通、交流与实地走访,大家对培育乡村富民产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01.参观现代农业基地,看农产品提质增效
实践小分队成员首先来到位于胭脂镇的康乐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只见这里香菇大棚棚连棚,白茫茫的一片。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冷库、菌棒加工车间和养菌室。“该基地是以香菇生产为主,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品牌推广、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一期项目建有日产10万菌棒,集菌棒加工、灭菌、接种、养菌为一体的生产车间1栋,养菌棚200多座,生产棚500座,3500吨保鲜库1座……”康乐县食用菌研究种植服务中心主任杨彦明说。大家对这种现代农业模式很感兴趣,对基地运行模式和产品供销体系进行了深入了解,纷纷表示这种模式能有效的挖掘地方特色产业,进一步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户、经营主体、企业的互利共赢,真正做到“一亩园十亩田”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通过打造康乐香菇品牌,建成香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实现小香菇、大产业,群众收入整体提升的总体目标。
02.结合专业所学,调研荒地整治
种植业是康乐县传统产业,是康乐县富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午,实践队小分队来到八丹乡麻湾村,村支部书记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介绍了当地种植业的发展情况,并提到由于外出务工的人员变多,当地粮食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农田也变成了撂荒地。今年以来,当地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流转土地523亩,有效地解决了当地撂荒地无人种植情况。
在指导老师的现场讲解下,同学们对荒地整治有了更深的认识。随后,实践小分队成员来到了整治后的撂荒地。只见这里麦浪随风摇摆,满眼金黄,人头攒动,一片繁忙景象。村书记说到:“前些年这里都是坡耕地,种植效益低下,大部分地都成了撂荒地。去年以来,通过政府引导,村民自发地对撂荒地进行了整治,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了如今的丰收田。在带队老师的倡议下,实践小分队成员到麦地里帮助当地农民收割小麦。“这些学生娃娃真是帮了大忙了。我和老伴儿年龄大、腿脚不便,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了,有你们帮忙,负担和压力一下子减轻了。”马大爷看着丰收的小麦高兴地说。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实践小分队队员们毫不退缩,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通力合作就完成了小麦收割。
03.调研畜牧养殖产业,了解增收渠道
种植业稳住了粮袋子,但钱袋子也需要鼓起来。八丹乡在传统种植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依托项目实施,引进培育养殖合作社,全面打造现代化、规模化特色养殖基地,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在整治的撂荒地上广泛推广高产优质饲草玉米种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周边农户养羊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群众收入显著增加。八丹乡驻村主任向实践小分队介绍了相关的养殖政策,他说政府通过加大牛羊养殖奖补,鼓励群众发展特色养殖,通过实施畜牧业品种改良、疫病防控、技术指导服务等,努力提升畜牧养殖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取得较好成效。小分队成员也走进养殖基地,进行畜牧业发展情况调查,详细了解并记录了八丹乡养殖畜牧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