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校企合作 /优秀毕业生 /正文

一个毕业生的求职路

发布时间:2025-05-06    阅读次数:47

作者:汪亚杰

专业:市政工程技术

就业状态:广西烁鑫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临近毕业的那个夏天,空气中弥漫着焦虑的味道。我坐在教室靠窗的位置,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招聘信息,手指在键盘上悬停,却迟迟敲不下投递键。大学三年,我按部就班地上课、考试,成绩中等偏上,参加过几个社团活动,也做过几次兼职,但对于“未来要做什么”,心里始终像蒙着一层雾,仅有的几次面试也在紧张和磕绊中草草结束。

直到有一天,在学校的就业指导讲座上,一位HR提到:“不要盲目追求‘热门’岗位,先问问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这句话像一束光,让我开始沉下心反思:我擅长与人沟通,也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或许可以尝试内容运营或文案相关的工作?带着这个模糊的方向,我重新修改了简历,重点突出了在社团中撰写活动推文、策划校园公众号的经历,开始针对性地投递自己的简历。

修改后的简历投出去二十多份,只收到三家公司的面试通知。第一家是小型创业公司第二次面试是一家电商公司的文案岗,当被问到“如何用文案提升商品转化率”时,我只能生硬地照搬理论,缺乏实际案例支撑,结果依然不理想。

意外转机:工地文员的橄榄枝

就在我为互联网岗位焦头烂额时,一个远房亲戚介绍了一份工地文员的工作。起初我有些犹豫,觉得工地环境艰苦,但亲戚说:“先积累点社会经验,说不定能学到不少东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去了面试。面试很简单,负责人说工作内容主要是整理施工资料、拍摄现场照片、协助测量员记录数据,偶尔需要处理一些杂务。想到自己急需一份工作来过渡,我便答应了下来。

第一天:现实与想象的落差

入职第一天,我跟着负责人走进工地,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挖掘机正在轰鸣作业,拌合站扬起漫天的水泥灰,脚下是泥泞的土路,远处的板房在烈日下显得有些破旧。我的“办公室”是板房里的一张桌子,桌上堆着图纸、安全帽和几本磨损的笔记本,旁边是一台开机需要两分钟的老式电脑。负责人简单交代了工作内容,让我拿着手机和一个笔记本,让我先跟着老文员小李熟悉流程。

小李是个皮肤黝黑的年轻姑娘,她带着我在工地里穿梭,一边拍摄挖掘机和拌合站的工作状态,一边讲解:“拍照要注意角度,得把关键工序拍清楚,回头要放进工作日志里。”尘土混着汗水糊在脸上,没一会儿我的白T恤就变成了灰色,鞋子上沾满了厚厚的泥。最让我头疼的是跟着测量员老王学用仪器,他拿出一台水准仪,教我如何调平、对准、读数,我在课堂上学过测量原理,可实操时却手忙脚乱,调了半天气泡也对不准中心,老王笑着说:“小伙子,理论得结合实践,多练几次就熟了。”

日常工作:琐碎中的学习

接下来的日子,我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每天早上,我会跟着测量员去现场测含水率:戴上手套,拿着金属探头蹲在土堆前,将探头插入土壤,等仪器显示数值后记录在本子上,一上午要测十几个点。回到板房,我需要把照片分类整理,配上文字说明,录入工作日志系统;还要核对钢筋、水泥的进场数量,整理成表格交给物资部。有时拌合站的机器出了故障,工地暂时停工,领导会安排我去帮忙整理仓库或清理废弃的宿舍。

清理旧宿舍是最累的活。那间宿舍久无人住,门窗生锈,屋里堆满了废弃的桌椅、床垫和杂物,空气中弥漫着灰尘和霉味。我和几个工友戴着口罩,把沉重的家具一件件往外抬。夏天的太阳毒辣,没抬多久汗水就浸透了衣服,胳膊被晒得通红,手掌也磨出了小泡。有一次抬一张旧书桌,桌腿突然断裂,书桌重重地砸在地上,幸好没砸到人,我却吓得心跳加速。收工后回到板房,浑身酸痛,倒头就睡,连晚饭都不想吃。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起初,我觉得自己只是个记录者,每天的工作就是拍照、填表,机械而琐碎。直到有一次,项目迎来上级检查,负责人让我把最近一个月的施工照片和日志整理成汇报材料。我花了两天时间,把照片按施工工序分类,配上详细的文字说明,还特意用Excel制作了含水率变化的折线图和钢筋用量的柱状图。当负责人拿着这份材料向检查组汇报时,对方指着图表说:“这些数据整理得很清晰,能直观反映施工情况,不错。”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看似琐碎的工作也有其价值,把小事做好,同样能得到认可。

图片1.png

与工友的相处:平凡中的温暖

在工地待久了,和工友们的关系也渐渐熟络起来。测量员老王是个热心肠,看我对测量感兴趣,总会抽空多教我几句,“这个全站仪啊,关键是要找准基准点,手不能抖”;清理宿舍时,工友张大哥看我抬东西吃力,总会主动搭把手,“小汪,慢一点,别闪着腰”;休息时,大家会围坐在一起聊天,聊家里的孩子、农田的收成,也聊工地的趣事。有一次我感冒了,嗓子疼得说不出话,食堂的阿姨知道后,特意给我煮了姜汤,“孩子,在外面照顾好自己”。这些平凡的温暖,让我逐渐适应了工地的生活,也让我明白,职场不仅是工作的地方,也是人与人连接的场所。

项目阶段性结束:离开的契机

在工地工作了两个多月后,项目迎来了阶段性结束,大部分工友都要转移到下一个工地,而我因为只是短期实习,也面临着离职。收拾东西离开板房的那天,我回头望了望这片曾让我迷茫、也让我成长的地方,心里百感交集。这段经历和我最初的职业规划大相径庭,却让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我学会了在艰苦环境中保持乐观,学会了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协作,也学会了从琐碎工作中提炼价值。

图片2.png

六、总结:优秀是成长的注脚

回望从毕业到实习的这段历程,我感慨万千。作为一名普通的毕业生,我曾在迷茫中徘徊,在碰壁中受挫,最终在看似“意外”的工地实习中找到了成长的契机。这段经历让我对“优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优秀不是标签,而是行动。

成长始于走出舒适区

如果当初因为害怕工地环境艰苦而拒绝那份工作,我可能会一直困在求职的焦虑中,也不会发现自己在数据整理、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潜力。职场的第一步,往往需要走出舒适区,去尝试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去接受未知的挑战。正是这段偏离“预设轨道”的经历,让我拓宽了视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在重新求职时更有底气。

未来的路:带着沉淀继续前行

现在的我,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着。虽然偶尔还会遇到困难和迷茫,但我不再像毕业时那样慌张。因为我知道,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无论是在工地晒黑的皮肤,还是手掌上磨出的茧子,或是在实习中学会的技能和道理,都将成为我未来道路上的基石。

作为一名毕业生,我的就业历程或许不够“光鲜”,也没有所谓的“高光时刻”,但它真实、扎实,充满了汗水和思考。我相信,只要保持学习的心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即使起点平凡,也能在岁月的沉淀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优秀毕业生的称号,不是终点,而是我人生旅程中一个温暖的注脚,提醒我继续以行动定义自己的价值,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向前。

个人寄语:校园是温暖的港湾,但职场的风雨同样能让你成长为更坚韧的大人。别怕摔跟头,别怕走慢路,带着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勇气,去拥抱那些未知的挑战吧。



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